首页
-> 内审园地 -> 咨询问诊 -> 审计实务
利用评分卡规则漏洞套取信贷资金
发布日期:2021-11-25 15:20信息来源:宁波市审计局浏览次数: 字号:[ ] 色调调节: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商行也顺势推出了极具便利性的线上贷款产品,但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信贷岗位员工监督不严可能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防范线上贷款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案例背景

2021年初,省农信联社审计组在对A农商银行进行贷款真实性专项审计时发现,A农商银行于2019年推出了线上个人贷款产品“社保贷”,该产品在A农商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四级不良率基本围绕0.8%窄幅波动,唯独B支行“一枝独秀”——达到了3.4%,陡增的产品不良率引起了审计组的注意。

A农村商业银行2020年12月31日经管报表数据显示,B支行近3个月出现大量贷款欠息,共21笔,合计贷款金额245万元。

二、审计过程

(一)确定审计重点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审计组决定对B支行“社保贷”贷款的真实性情况展开重点检查,并向人力资源部索取了B支行所有员工及其关系人相关信息,同时结合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投诉信息,核实员工与客户间是否存在异常资金往来问题,排查员工道德风险。

(二)开展审计调查

1. 分析贷款数据,捕获风险线索。审计组成员对B支行贷款明细数据进行透视分析,按贷款品种、表内外欠息、发放时间、合同金额、经办客户经理五个维度筛选分析,并利用全省建立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对贷款资金流向及利息偿付情况进行比对匹配,挖掘风险贷款特征。同时,采集B支行员工及其关系人行内外账号,与信贷资金流向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发现多处疑点。一是B支行截至2020年12月底的贷款欠息数据中,有19笔为线上个人贷款产品“社保贷”,合计贷款金额190万元,占新产生欠息贷款金额的68%,且营销人员均为B支行营业部客户经理鲍某;二是该19笔贷款,金额均为10万元,借款人年龄结构偏大且之前基本未与A农商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三是通过账户流水及网点监控查询发现,问题贷款发放后即通过转账支付、柜面取现、ATM取现方式,将全部或部分信贷资金转入吴某他行账户或由吴某代理取款;四是通过后台数据反映,该19笔贷款借款人的工作单位均为C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且工作年限不满一年;五是鲍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夜间22点至次日6点期间,多次使用微信面对面收付款功能进行收付款,交易呈现小额、高频的特点。

根据上述疑点,审计人员初步判断上述贷款可能存在鲍某与中介合作且资金非借款人本人使用的情况。

2. 重视人员访谈,还原贷款流程。审计组成员组成访谈小组,梳理问题线索,针对客户经理、信贷主管、支行行长、系统管理员等岗位,形成针对性访谈提纲并假设各种应对情况。

通过访谈结果验证了解,“社保贷”贷款产品为纯数据驱动型线上贷款产品,贷款额度及利率直接由系统依据评分卡规则测算得出,客户经理仅负责营销及贷后管理工作,不对贷款风险承担责任。而A农商银行“社保贷”评分卡准入可分为行内及行外规则,行内规则主要是根据黑名单限入信息、客户年龄、行内信用贷款累计合同金额、系统内签约机构数等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进行限入;行外规则则是根据借款人贷款及信用卡累计逾期数、近1个月银行查询记录数、近6个月信用卡平均使用额度等个人征信信息对信用不良客户进行限入。在符合准入条件的前提下,系统根据社保缴存金额及年限(最低要求6个月),向借款人授信10-30万元。

3. 深入现场调查,揭露事实真相。现场调查主要分三个步骤展开:一是向问题贷款客户电话核实贷款真实性;二是实地走访C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是带着已掌握的大量线索,对鲍某进行约见谈话,并要求其提供微信账单记录。

经现场审计确认,吴某与鲍某为牌友关系,某次牌局时从鲍某处得知A农商银行推出了一款线上贷款产品,只要有6个月以上本地社保缴存记录且信用记录良好,就能获批最少10万元的贷款额度。后吴某通过自己实际控制的C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为25人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金,待满足申贷条件后通过手机银行线上申请贷款,贷款资金实际用于吴某个人消费及偿还民间借款。至审计日,吴某已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产生贷款欠息的事实。

同时,鲍某认为问题贷款均为客户自主申请并经系统准入,自己全程未参与贷款调查审批,亦未从中获利,仅为了完成营销任务在系统中录入营销柜员号。且最低6个月社保缴存期限的规则,作为产品优势在日常营销宣传活动中广泛使用,不存在泄露商业机密的行为。套取贷款为吴某个人行为,与自己无关。

三、发现问题

(一)产品设计存在漏洞

在上述案例中,吴某成功套取了信贷资金190万元,主要是利用了产品设计上的漏洞。首先是评分卡规则的漏洞,对社保缴费6个月以上信息“白户”客群存在风控缺失;其次是贷款额度区间设计不合理,社保缴存记录与贷款额度之间的映射关系管理过于粗放;最后,“社保贷”采取总行集中管理模式,客户经理仅履行营销和贷后管理职责,不参与贷款责任分配,使得客户经理风险责任意识淡薄,造成后续管理缺位。

(二)员工违规参与赌博

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3月21日凌晨0点至次日6点期间,鲍某在A农商行2个存款账户因棋牌活动资金交易共计92笔,其中:收款18笔、金额合计49297.38元,付款74笔、金额合计60286元;夜间22点至24点因棋牌活动资金交易53笔,其中:收款7笔、金额合计14729.83元,付款:46笔、金额合计50780元。据鲍某本人承认,上述资金交易均为打麻将资金来往。

尽管本次审计并未发现鲍某及其关系人与客户存在信贷资金往来的情况,但对员工违规行为若不做到早察觉、早扼杀,最后极易成为引发职务道德风险的导火索。

(三)贷后管理名存实亡

A农商银行制定了《A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通过贷后管理检查,客户经理鲍某理应能发现问题贷款,避免给银行带来潜在风险和损失。但其在贷款发放后未实际对贷款资金的用途真实性进行检查,亦未监测贷款资金流向,贷后检查报告套用模板。B支行信贷主管、支行行长风险管理缺失,对辖内客户经理贷后检查执行情况的督促落实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客户经理贷后检查执行流于形式,最终造成一人套取多笔贷款资金的情况发生。

四、审计结果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全面排查

在发现B支行由于评分卡规则漏洞导致被第三方套取贷款资金的情况后,A农商银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组织内审部门进行延伸审计,对全行线上贷款进行全面排查。包括建立新模型对可疑数据进行查证,组织人员对可疑客户进行现场走访,并联系支行对涉及的客户经理进行面对面访谈等。通过全面排查,要求涉及问题贷款的支行进行风险控制,避免造成银行资产损失。

(二)督促整改,消除风险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贷款,相关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和B支行跟踪督促管理,监督责任人及时制定收贷措施,早落实早清收,最大限度减少银行资产损失。至2021年4月底,已提前收回违规贷款11笔,收回金额93万元,消除了部分信贷风险。对于剩余暂未收回的违规贷款,采取暂停合同持续催讨处理,并责令鲍某停岗清收。

(三)总结归纳,亡羊补牢

A农商银行在审计组发现问题后,重新完善并印发了《A农村商业银行“社保贷”贷款管理办法》,添加了客户经理的贷款责任比并给予相应比例的绩效工资。对评分卡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取消了最低授信额度规则,细化了社保缴存记录与贷款额度之间的映射关系,降低了对信息“白户”客群的信用评级。与此同时,规范营销话术,严禁将评分卡规则作为产品优势用于产品营销。

(四)严肃问责,引以为戒

根据审计组依据相关制度规定提出的处罚建议,A农村商业银行作出了给予B支行客户经理鲍某行政记过处分、经济处罚2万元并停岗清收的处理决定。同时以本次处理处罚为契机,在全行范围开展了“风险内控管理大讨论”活动,与全行员工家属签订《家庭倡廉助廉责任书》,凝聚各方合力,提高员工风险合规意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苗头。

五、审计建议及启示

(一)完善制度建设,深化平台管理

相关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应对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及信贷产品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订,组织全行信贷从业人员再学习和再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内控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加快业务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优化系统功能模块,加强模型因素配置、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业务运行操作依法合规、安全顺畅,逐步实现从人控向机控的转变。

(二)规范行为管理,筑牢风险底线

完善员工行为排查工作机制,重点关注员工“8小时”外的行为,特别是加强对员工支付宝、微信等新兴结算渠道的管理,把这些新兴领域监控纳入到员工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长效群众评议、举报奖励等监督机制,有效掌握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的思想、行为动态,防范职务道德风险,树立优良行风。

(三)加大问责力度,强化风险排查

实质性开展各项常规检查,对检查不仔细、不到位、屡查屡犯的情况严肃问责,形成制度威慑。持续深入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防控模式,针对新产品、新风险,新建查证模型,搜集各类信息,交叉检验核实。推进风险管理工作由防风险向控风险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滞后性向前瞻性转变。(象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余瑜 丁旭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