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能力理论主要有“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两种。 “冰山模型”理论,将胜任力划分为“冰山上部”和“冰山下部”,“冰山上部”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冰山下部”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不易影响或改变,却起关键作用。 “洋葱模型”理论,将胜任素质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外层包括知识和技能,中间包括社会角色或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内层包括特质和动机,难以后天学习和获得。 2.专业能力构建理论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工作任务分析法两种。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由访谈者对被访谈者开展行为回顾调查,收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在典型性事件中与行为结果直接相关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信息,进而挖掘个体能力及潜在个人特质。 工作任务分析法,是指由某一领域或某一岗位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该职业或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挖掘达到合格要求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或态度要素的方法。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是一种基于分类树的、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大量分类树的汇总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取代神经网络等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新模型。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法,围绕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框架,在机构调查的基础上,借助随机森林算法,研究专业能力指标与专业能力产出间关系,挖掘影响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以“洋葱模型”为基础,遵循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建立由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审计技能、专业知识四部分含有22项指标的专业能力框架。
1.专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及职业特质。政治属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属性。2017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强调内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必须遵循基本行为规则,既有概括性原则,也有行为规则,其中诚信的品格、客观的态度是基本要求。 2.实践经验。多岗位、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可有效拓宽内审人员的视野,提高对组织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3.审计技能。即履职所必需的能力,通常包括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数据应用能力成为内审人员能力建设的重点。审计技能指标如表3所示。 4.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内审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专业知识指标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浙江省宁波市辖区36家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指标,以及年均发现问题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研究各指标在专业能力框架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专业能力框架数据,与年均发现问题数、审计建议平均采纳率组成数据集,并将此数据集按照8:2的比例分成原始训练集和测试集。从原始训练集中每200次随机抽样组成1个训练集,并通过调整随机森林中决策数的棵数,获得最优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并以权重值为依据,判断影响专业能力的关键要素。 两个数据集均包含上文的22个专业能力指标,本文选择准确率(accuracy)作为随机森林分类性能的评价指标,其中accuracy为准确率,P表示测试集中正样本数(即年均发现问题多、审计建议采纳率高的样本),N表示测试集中负样本数(即年均发现问题少、审计建议采纳率低的样本),TP表示被正确分类的正样本数,TN表示被正确分类的负样本数。 本文改变了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棵数进行模型训练,并对模型进行测试,计算输出分类准确率,年均发现问题数据集决策树与分类准确率如图4所示,审计建议平均采纳率数据集决策树与分类准确率,年均发现问题数数据集随机森林最优模型为决策树棵数为11时,分类准确率达86%,审计建议平均采纳率数据集随机森林最优模型为决策树棵数为18时,分类准确率达86%。权重值越大,指标在专业能力框架中的重要性越高。从前10项指标看,两个模型有8个指标相同,其中实践经验指标4个,分别为工作年限、主审项目数、轮岗数、审计岗位工作年限;专业知识指标2个,分别为专业背景、专业职称级别;专业素质指标2个,分别为党龄、优秀党员和员工次数。同时案例编撰能力与性格类型指标在年均发现问题随机森林模型中位列前10;第一学历、毕业院校层次在审计建议平均采纳率随机森林模型中位列前10。 需要说明的是,定性指标的量化赋值并无权威、统一的方法,为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定性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了量化赋值。不同的赋值规则,会产生不同的赋值结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指标权重。因此,本文得出的指标权重存在因赋值规则不同,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在两个模型中权重排在前三的指标均为实践经验指标,反映出目前内审工作经验主导特征明显,工作历练及审计经验是构成专业能力的首要指标。同时政治品质和个人品德是衡量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内部审计进一步融入党和国家监督大局,内部审计的政治属性将进一步增强,两者权重可能进一步增大。此外,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做好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审计,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内审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31.45%,来自双一流学校的占27.23%;轮岗次数在3次(含)以下的占63.38%,审计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含)以下的占53.52%;51.64%的内审人员数据分析技能仍停留在EXCEL分析上。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在利润导向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内审部门作为辅助部门和“成本中心”,在组织内部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选人、用人存在较大局限,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尚不健全,选不到、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比较明显,在部分单位甚至成为单向“输出”部门,经验丰富、专业扎实、视野开阔、政治素质高、审计技能强的人才不足,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是重视内审人员队伍建设。单位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主要负责人应从完善组织治理的高度重视内审工作、加强对内审工作指导,鼓励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从机构内部及外部选好、配强内审队伍,完善内审人才长期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内审部门与业务部门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大内审人员轮岗交流力度,拓宽内审人员视野;同时鼓励、支持青年内审人员更多担当主审、参与不同类型审计,在实践中磨炼、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重视隐性素质建设。金融机构要积极通过政治理论及内审职业道德学习、培训、教育等方式,加强内审人员政治能力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内审职业荣誉感,牢记审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将讲政治的要求贯彻于内审工作的全过程,提高讲政治、讲规矩、讲道德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重视专业素质建设。金融机构内审人员要熟知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及法规,掌握本行业、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做到把握宏观、吃透中观、看清微观;要加强国内外重大经济金融政策的跟踪、研究,积极参与组织的各类重要活动,主动参加业务部门会议、培训、跟班作业,立足履职需要、瞄准知识短板,有针对性地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会计、经济、金融等专业知识学习。 四是重视审计技能建设。内审人员要注重换位思考、培养共情能力,提高沟通效率效果;弘扬和倡导斗争精神,掌握斗争方法,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能力;建立审计技术应用清单,稳妥有序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工具,提高数据挖掘分析水平和信息化审计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理论引领,积极参与本单位及行业组织的各类课题调研,突出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审计研究能力建设,注重以研究谋篇、以研究破局、以研究提质增效,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